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.5倍,表面前半部各部均具隆脊:额脊、侧胃脊短,侧胃脊相距较宽:中胃脊比较长,中央间断;后胃脊短且直;前鳃脊长,呈波形,延伸到前鳃齿的基部,与后胃脊之间有颈沟隔开;头胸甲后半部心区具1隆脊,横贯心区;中鳃区具1短隆脊,位于心脊前侧方。额6叶:中央额齿低位,显著窄于第1侧额齿;第2侧额齿最窄,钝角状。背内眼窝齿短而拱曲。前侧缘具4齿,齿端尖锐,其宽度从前向后递减,第4齿最小,弯指向前侧方。后侧缘长于前侧缘,略向内收敛,它与后缘的交接处呈圆形,后缘平直。
第2触角基节窄于眼窝宽,具1短颗粒隆脊。
第3颚足窄长;座节长约为宽的1.5倍;长节短于座节,近方形,长宽相近,其外末角圆钝,不突出。外肢较宽,宽约为座节宽度的1/2°
螯足表面具颗粒;腕节内末刺粗短,外侧面具3小刺;掌的背面具5刺,近末端2枚较小,外侧面有2条纵行隆脊:1条位于中部,1条近腹缘:指短于掌,两指内缘具钝齿。
游泳足前节后缘具5刺;指呈卵形,末端尖刺状。
雄性腹部第3—第5节完全愈合,第6节梯形,宽约为长的1.5倍,两侧缘近半部近于平行,末半部呈弧形,基缘长为末缘的1.5倍。尾节呈三角形,末端圆钝,长宽约相等。
雄性第1腹肢短而粗壮,略呈弓形,末部渐窄细,尖端钝圆:末部具众多小刺,从末端向后排成数纵列。
第2触角基节窄于眼窝宽,具1短颗粒隆脊。
第3颚足窄长;座节长约为宽的1.5倍;长节短于座节,近方形,长宽相近,其外末角圆钝,不突出。外肢较宽,宽约为座节宽度的1/2°
螯足表面具颗粒;腕节内末刺粗短,外侧面具3小刺;掌的背面具5刺,近末端2枚较小,外侧面有2条纵行隆脊:1条位于中部,1条近腹缘:指短于掌,两指内缘具钝齿。
游泳足前节后缘具5刺;指呈卵形,末端尖刺状。
雄性腹部第3—第5节完全愈合,第6节梯形,宽约为长的1.5倍,两侧缘近半部近于平行,末半部呈弧形,基缘长为末缘的1.5倍。尾节呈三角形,末端圆钝,长宽约相等。
雄性第1腹肢短而粗壮,略呈弓形,末部渐窄细,尖端钝圆:末部具众多小刺,从末端向后排成数纵列。
大小
生境信息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由于本种具有分隔明显的6个额叶、完整的第1前侧齿,第2触角基节具短颗粒脊等,使其在整体上相似于Z danae、7=mu1tispinosa和r^D1th“括f。但是后3种前侧缘均具5齿,虽然第4前侧齿小或退化,却终归有痕迹,而本种却只有4个前侧齿,第4前侧齿处无齿痕。而且本种雄性第1腹肢明显短而粗壮,向末端逐渐趋细,末部具有排成几纵列的长刺,这也使本种极易与其他种类相区分。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正模标本:1♂,IOCAS.C01043,西沙群岛琛航/岛(16°18′N,111.42°E),1958.Ⅳ.26;副模标本:1♂,IOCAS.C01044,南沙群岛赤瓜礁,1989.V 13°模式标本产地 中国(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)。